为制造业高端化转型、数字化变革、绿色化提升指明方向深度解析南通推动转型升级的“路线图”——深化跨江融合产业如何发力?
近年来,我市制造业扩量提质增效势头强劲,但与苏南、上海等地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如何更大力度深化跨江融合、推动转型升级,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在南通落地生根的一个课题。
7月11日,市政府召开会议,对市政协重点提案《深化跨江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加快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高地》进行领办督办。市工信局、商务局、工商联等部门、企业相关负责人围绕提案畅所欲言,分析现状、正视差距、谋划举措,诸多真知灼见为南通制造业高端化转型、数字化变革、绿色化提升指明方向。
近年来,南通围绕16条优势产业链,梳理产业链条图、重点企业及品牌分布图,“按图索骥”强化与上海、苏南等地的制造业分工协作,承接产业转移,不断补短锻长。16条优势产业链转型升级节奏明显加快,产值规模突破9200亿元。
诚然,与苏南地区相比,南通产业结构亟待升级。如何补短板?
市工信局局长曹海锋认为,要以“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为引领,聚焦“一核带动、两带引领、五园支撑、多极集聚”空间布局,围绕五大重点产业集群和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探索建立与上海、苏南等地的产业协调机制,积极融入上海四个中心和苏南自主创新区建设,实现长江两岸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无障碍产业沟通,充分放大南通土地空间优势和产业特色优势。
“应加快布局战略性主导产业,培育与苏南同质化创新生态,积极承接产业项目转移升级。”市工商联主席陆建新建议,聚焦船舶海工等重点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主攻重大项目;着力在大通州湾布局招引一批沿海产业项目,持续推动沿海产业体系向布局集聚化、结构合理化和产品高端化方向集聚;推动沿江科创带“一核四区多园”协同发展,加快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沪通产业创新示范区,招引更多科研院所在通设立分支机构。
通过项目合作、创新合作、产业链协同等形式,通富微电成为南通跨江合作的成功典范,技术水平、先进产能、收入规模和盈利能力明显提升。总经理石磊建议,政企联动在科技创新、产业链协同、资本合作等方面开展更多工作,例如共建共享创新资源,培育引进创新人才,合作建设创新平台等,通过加强分工协作打造一江两岸的产业舰队。
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创新能力、平台建设至关重要。高水平建设跨江合作平台,推动开发园区能级提升,在经济地理重塑中分享机遇红利,成为南通努力的方向。
市商务局局长高红宇认为,要引导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园区突出“一主一新”产业定位,加快完善园区产业功能、科创功能、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园区承载能级。“我们要以更宏大的气魄和格局、更灵活的机制和模式,算大账、算长远账,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共享机制、治理模式,优化提升一批、推动落地一批、规划建设一批,推动各板块实质性建立跨江合作园区不少于1个。”他提出,依托7个自贸联动创新发展区(5个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中奥苏通生态园、通州湾示范区),复制推广自贸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经验。围绕做优园区发展软环境,加快完善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功能配套,提升人才安居、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特色服务,满足苏南年轻高科技人才工作居住、休闲娱乐等多样化需求。
“要深度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分工,打造上海配套功能拓展区和非大都市功能疏解区。”陆建新说,提案中的建议明确且具体,例如:依托苏锡通园区高水平建设试验区,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产业导入等方面深化共建;支持海安建设长三角重要陆港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如皋打造跨江融合发展样板区,如东建设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启东建设沪苏一体融合发展窗口城市,通州湾建设江海联动新枢纽等等,都对南通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跨江融合产业集聚高地有指导意义,值得细细研究。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近年来,我市出台《关于支持制造业倍增和服务业繁荣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在项目建设、产业倍增、智改数转等方面给予一定补助,并积极探索免申即享,进一步缩短项目兑现周期。
但从政策扶持力度看,与苏南仍有一定差距。针对提案中提出的“营造近悦远来营商环境”,大家把关注点落在完善产业生态上。
曹海锋建议,坚持企业“娘家”自我定位,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企业发展。“以高度责任感持续抓好国家、省、市一系列政策落实,实现认定类项目‘免申即享’,审核类项目‘简申快享’,提高资金兑现效率。”他说,工信部门将继续围绕“南通企业家日”“企业服务月”等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进一步营造支持推动制造业发展、亲商爱商重商的浓厚氛围,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陆建新提出,更大力度开展政策创新,集中资源打好政策“组合拳”,着力增强对长三角区域产业、资本、技术、人才、服务的吸引力。进一步深化与上海、苏南的对接交流,推动相关企业积极融入长三角配套协作体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高红宇认为,要把吸引人、留住人作为优化城市商贸环境的头部需求,统筹规划产业生态圈和市民生活圈,高品位规划建设“四大商圈、两大集群”,大力度提升高端消费供给,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让青年爱上南通、南通成就青年。
格陆博科技有限公司在南通落户后飞速发展,在智能底盘控制领域崭露头角,其在上海设立技术研究院,积极与苏州、无锡等地供应商合作,利用苏南地区优势服务于南通企业本部。“南通的企业可以借助苏南企业的资本、技术,实现自我提升;苏南的企业在南通可以谋求新的更大发展。”相关负责人建议,南通有教育资源的优势,应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建立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创办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机构和学校;开拓国内外人力资源市场,加大引进区外及国外的人力资源流动力度,提高制造业从业人员素质。
跨江融合再深化,动能转换勇争先。南通各地、各部门不断夯实“稳”的基础,奋力拓展“进”的态势,在园区发展、产业培育、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同城化发展;努力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促进优质产业分工协作,助力制造业不断跃上新台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