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川:点燃创新引擎 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大生纱厂国内纺织行业头部条全流程国产设备示范生产线—大生“数字化纺纱车间” 许丛军 摄
崇川作为南通主城区,坐拥地利,得天独厚,正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机遇坐等不来,惟有迎头而上!”崇川区委书记胡拥军说,“躺平”必然后退,慢进必被超越,只有加速奔跑才能迎来希望。“十四五”期间,该区将一如既往坚持“创新为魂”,以招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为本,聚焦园区和产业融合发展,推进重点创新平台、大院大所建设,健全科技金融体系、创新创业政策体系等一系列保障支撑,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创新创业生态,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今年7月举行的崇川区第二次党代会为未来5年发展画出了新航向、锚定了新坐标:“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经济总量全省市辖区排名进两位”“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崇川”。提升首位度、建设新崇川,底气在哪里?动能从何来?翻看这篇15000多字的党代会报告,崇川给出的答案显而易见——创新!
回顾“十三五”成绩单,创新已成为崇川高质量发展“关键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实现翻番,沪通合作园区市北高新区获批省级高新区,工信部面向关键元器件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落户,获评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经过5年发展,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达421.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18%,位列全市头部。
迈上“十四五”新征程,创新依然是引领崇川发展的“动力源”。组建全省首家区级科创委,进一步坚持创新引领,以提升科创能力为主线,走好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提升首位度积蓄转型升级新动能。
——持续壮大创新主体。实施科创产业集聚工程,围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融合”。组建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确保5年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家、高成长型科创企业15家。
——建优建强创新载体。支持南通市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加快引入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力争新增4个国家级、10个省级“双创”载体。深化园区跨江共建,推动更多高端创新资源流入。
——精心构建创新生态。构建科技金融体系,形成“政策+基金+平台”三位一体科创模式。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科创要素配置,引进更多会计、法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知名专业服务企业。大力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
“创新发展已成为崇川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崇川区科技局负责人介绍,策应上海全球科创中心、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融入南通沿江科创带建设,该区将进一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力争到2025年,全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3%,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强度领跑全市,通过大力招引培育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人才集聚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企业,形成1个千亿级、2个三百亿级、4个二百亿级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创新浓度,高水平建设创新活力城。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江海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市北高新区获评江苏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通富微电、醋酸纤维入选2021江苏百强创新型企业;鸿鹄电子获评2021年度省研发型企业;科凯生命科技公司研发的导管二尖瓣瓣膜修复系统产品,成功应用于临床微创手术;南京邮电大学南通研究院遴选项目团队参赛项目“5G基站功放行业领跑者”,摘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走马崇川各大园区企业,一项项创新“硕果”挂满枝头。
“崇川要实现争先进位,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必须走在前列。”胡拥军说,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创新体系加速形成,产业地理格局加快重塑,崇川成立全省首家区级科创委,就是要以制度性改革打通创新的难点堵点,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创新创业生态,打造全市蕞优、长三角有影响的创新示范高地。
“崇川区不仅在载体能力提升上给予我们资金补助,同时还能为我们载体内的初创企业提供全周期的科技政策支持,大大减轻了创业压力。”晶城科创园总经理陈翔兴奋地说。
促进科创因子竞相涌流。科创委成立后,以《科创委三年行动计划》为纲领,“科技创新20条”“市北‘3+1’产业政策”先后发布,崇川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生态不断优化。1-9月,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31.8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2.46%,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数达639家。由通富微电领衔的全省首家集成电路封测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正加速演进,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关键技术突破与协同创新利箭离弦;清智空间、复客科技园等10家省级“双创载体”建成;慧源塑胶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远川崎、中集特获得省成果转化项目立项;区内钰泰半导体、大地电气成为科创板上市培育企业,涌现神州龙芯等5家高成长性科技企业,至晟微电子等11家科创型企业的18个科创项目通过市级考核认定,获评全市上半年科创项目考评先进单位。
“十四五”期间,崇川区科创委将紧扣南通打造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定位,着力强化创新源头供给,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开放协同和体制创新,积极策应推进南通沿江科创带建设,将崇川加速打造成长三角北翼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地和创新策源地。
“这是我们的新家。”上月底,科凯(南通)生命科学有限公司迎来乔迁之喜。走进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新大楼,董事长陈大凯颇为感慨。2018年,他只身来到崇川,3年来,公司从零起步,今年9月完成C轮融资,目前市场估值突破30亿元,入选GEI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成为国内心脏瓣膜介入器械研发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一位人才有可能带动一个产业。”崇川区人才办负责人介绍,钰泰半导体创立不到5年就进入上市轨道;至晟微电子突破“卡脖子”技术,成为国内唯一可提供5G基站射频全系列芯片供应商;国家“人才计划”专家马海燕领衔创办的新帝克单丝,上榜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十三五”期间,崇川82家人才创业企业实现应税销售35亿元,累计纳税2.1亿元,获得融资11.7亿元,集聚以方滨兴院士为代表的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全区初步形成信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这三大产业人才集群。
“崇川福地”成为人才高地。近年来,崇川先后出台人才新政18条、“梧桐树”人才聚集计划,以可观的政策红利和可感的服务保障,打造适合各类人才栖居的“崇川福地”。该区用好人才生态引才法宝,出台人才子女入学办法,高品质建设人才公寓,解决人才蕞关心、蕞直接的现实需求,优秀人才竞相选择崇川、扎根崇川。
蕞新统计数据显示,崇川区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实现人口净流入44万,成为人才集聚“强磁场”。截至去年底,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23.67万人,比2015年增长21.53%。截至2021年上半年,全区累计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7人、省双创团队4个、省双创人才83人、市江海英才156人、区紫琅英才368人。
“人才项目就是科技项目、产业项目。”崇川区代区长杨万平介绍,“十四五”期间,崇川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推进领军人才集聚、青年人才荟萃等八大引培工程,发挥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的集聚功能,5年内力争引培高层次人才2000名、高技能人才5000名以上。大力推动大院大所落户合作,发挥院士等顶尖人才的创新创业引领作用,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服务,强化人才公寓、职工公寓供给,高标准建设“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完善子女入学、医疗VIP等政策,增强人才归属感、荣誉感。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